世博精神不仅是上海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日期:12-02-2022来源:文汇报

  今年12月3日是中国成功申办上海世博会20周年,文汇报记者采访《世博与我》主编周汉民,谈上海世博会精神遗产——

  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投票决定2010年世界博览会由中国上海举办,而今年12月3日,正好是中国申博成功20周年。

  可以说,上海世博会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对上海的意义都无比重大:回溯历史,它是发展中国家首次举办综合类世博会,为世界博览会注入新的活力;展望未来,它为城市发展留下了具有传承意义的精神财富。

  在申博成功20周年之际,借新书《世博与我》的出版,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听他说说上海世博会给我们留下的有形改变和精神遗产。

  在众人回忆中重现世博会全过程

  周汉民主编的《世博与我》切口很小,叙事又很宏大。说小,是因为这本书由近80位作者合力完成,以个人回忆方式讲述世博会的点点滴滴;说宏大,是因为叙事前后跨度有40年,重现了世博会从早期酝酿、申办,到筹办、举办,再到世博会后再开发的全过程。

  “中国有此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周汉民回忆,1984年,参加过大阪世博会组织工作的日本友人堺屋太一来上海访问时提出,世博会对主办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世界观的提升带来重大影响。在夏禹龙的开篇文章里,世人看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老市长汪道涵开始对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一些思考,从此,上海有专人团队研究并为此付诸努力,“可以说,世博会从有此意到有此论,从有努力到最后成功,一些细节,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回忆,可能就湮没在过往的尘埃中了。”

  2001年5月2日,时任驻法国大使吴建民代表中国正式向国际展览局递交申请函,提出要申办2010年世博会。周汉民曾出任中国驻国际博览局代表,常驻巴黎,也是国际博览局历史上的第一位专职代表,他回忆了与吴建民大使一起申博13个月的诸多工作细节。特别是2002年12月3日在蒙特卡洛惊心动魄的决战现场,经过4轮表决,中国最终在与波兰、墨西哥、俄罗斯和韩国的竞争中,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

  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开幕,10月31日闭幕,距今已有12年。在周汉民看来,世博与我们,是这座城市全面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也践行了中国的庄严承诺:世界给中国一次机会,中国将还世界一片异彩。

  世博会推动城市有形可触摸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了一个标杆。此后,意大利、阿联酋办过综合类世博会,韩国和哈萨克斯坦办过专题类世博会,但人们首先会把上海作为一杆标尺。周汉民认为:“上海世博会的创新,是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开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在当下世界进入80亿人口大关,当全球的城市化率接近63%、中国的城市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时候,世博会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世博会留下了什么?在周汉民看来,它留下了很多传承。比如,它强调“以人为本”——2010年世博会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设置残疾人馆的世博会;它强调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当时所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建筑、绿色墙体,都是如今“双碳”战略的提前实践;它强调文化多元,190个国家和地区、56个国际组织其乐融融,展示人类社会共同奔赴美好生活的努力。

  世博会留下了很多有形资产。周汉民说,当年世博园区相当部分场馆如今都被重新利用,许多场地被重新规划,世博园区绿地蜕变成世博文化公园,推动城市更新,体现出这座城市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有的创新理念、人文精神和生态风貌。

  过去12年间,世博会推动了更多有形可触摸的变化,让上海打开胸襟,更加国际化。周汉民表示,从世博开始,上海大力推进地铁建设,运营里程从2002年的不足100公里到今天的800多公里,保有量世界第一;当年,5.28平方公里世博园区范围内1.8万户居民和272家企业整体搬迁,为如今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收官打下扎实根基。

  这一切充分证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一直在延续,一直在深化。

  无形的精神遗产更值得发扬光大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相比有形的变化,无形的精神遗产更值得发扬光大。

  在周汉民看来,世博会对世界最重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留下了“世界城市日”这一精神财富。世博会所发出的《上海宣言》,首次提出设立“世界城市日”的倡议。经过不懈努力,联合国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明确“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让世博会的精神遗产更加厚实生动、有血有肉。

  从去年开始,世界城市日的主场回到上海。周汉民关注到,每年的主场活动都会强调一个主题,与世界同行,是中国的国家责任。每年的世界城市日都会发布一本城市手册,全方位考验、考量、考察城市发展的肌理,如经济、工业、环境等发展,也时刻提醒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于上海而言,世博会留下的精神价值更为丰富。从2010年的世博会,到2018年开始举办的进博会,很多理念都一脉相承,是世博精神的延伸和拓展。在首届进博会举办前,周汉民就提出沿用世博会的经验,设立志愿者服务,最后被采纳,“上海已经形成了志愿者精神,只要有需要,就有志愿者凝聚起来,形成‘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效应。”

  他说,世博会留下的所有无形价值都围绕“让生活更美好”而展开。在城市发展理念上,“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开放,昔日“工业锈带”变成如今“生活秀带”,实施“千座公园”计划,天更蓝,水更清,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在政策发展上,上海提出城市软实力建设,“让在这里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这些都与世博会的基本理念相一致。

  周汉民至今仍记得,2002年12月3日在蒙特卡洛与中国同台竞争的4个国家最后都热情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其中,韩国和俄罗斯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最大展馆。这也是世博会留下的关于开放与合作的启示,世博精神不仅仅是上海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文汇报记者/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