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让一个展览持续火爆三个月,观众突破100万?

[2017-04-10]
来源:文博圈     

  已经火爆了3个多月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将于今天正式落幕。

  4月9日,落幕的前一天,大量成都市民来到成都博物馆排队参观,成博共接待观众24675名。自此,大展参观人数已达到105万人次。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毫无疑问,成博举办的这个展览是非常成功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以下是成博的总结:

  博物馆的意义何在?不仅在于藏品展示、学术研究,更在于能够利用其资源为大众做出怎样的服务,带来怎样的影响。博物馆通过成为大众皆可共享的文化课堂,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慢慢融入到为公共服务的大范畴之中。如今,“公共服务”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之一。

  01

  讲解:四大风格,总有一款适合你

  本次大展的文物跨越了广袤地域,因此成博特地邀请了来自敦煌、新疆、麦积山的讲解员,以及成博的讲解,来自四地共120多名的讲解员,免费为观众朋友们提供完整专业的解说,力求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

WDCM上传图片

  邀请当地的讲解员讲解当地的文物,是敦煌展的特色之一,他们是除专家外最了解这些文物的人,用他们对文物的感情感染着听讲解的观众,这种地域的情愫和历史的血脉传承,是任何知识任何技巧无法替代的。

  敦煌讲解员

WDCM上传图片

  敦煌讲解员是本次大展的一大亮点,不要看他们年纪不大,实际上每个人都至少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培训才能上岗,至少会一门外语。每年的淡季,研究院都会安排他们进修学习,以便扩充知识,深化内容。他们知识渊博,对展品了解研究透彻,堪称专家型讲解员。讲解风格也是活泼风趣,还会根据听讲的观众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讲解语言,引经据典,引人入胜。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敦煌的女讲解员们的服饰是“敦煌蓝”,上面的图样都是来自于敦煌壁画中的图案,比如代表佛教的莲花纹样,她们的丝巾也是取材于壁画中的藻井图案。男讲解员的外套上则有小小的菱形,那是隋代通过丝路进入我国的花纹样式。这些小小的图案让他们即使身在成都,也自然而然地带着一股异域风情。

  新疆讲解员

WDCM上传图片

  如果说敦煌的讲解员是一大亮点,新疆的讲解员则称得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姑娘高鼻深目,格外漂亮,她们在龟兹、克孜尔石窟讲解时,都是穿着运动服带观众爬上爬下,现在能够戴着新疆特产的艾特莱斯丝巾,穿着裙子在展厅讲解,对她们也是难得的体验。

  麦积山讲解员

WDCM上传图片

  麦积山的讲解员非常温和亲切,有问必答,对观众的提问相当有耐心,讲解中有着大量的知识堆积和联想,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讲解。因为展品丰富,所以他们的语速也比较快,把每一幅壁画每一个雕塑最为经典的特征传达给观众,给观众们做一个完整的导览。

  成博讲解员

  成博的讲解员主要负责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里的206件文物的讲解,他们对展品的背景、故事、价值倒背如流,整个讲述逻辑明确,思路清晰,娓娓道来,令人难忘。

WDCM上传图片

  讲解员作为与观众直接接触沟通的窗口,在观众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还有几位特别受欢迎的,比如敦煌研究所高高瘦瘦、文质彬彬的翟鹏小哥,气质出众的王丽娟姐姐,以及成博温文尔雅的马文彬弟弟等等。成都博物馆的微博已经收到好多粉丝的表白,还有私信求自己喜欢的讲解员的排班,以便能掐着时间去反复听的,真是名副其实的“网红”讲解员。

  02

  预约:主人,你的管家来了

  讲解每天只有4场,如果没有碰到,怎么办?这个展品好漂亮,想要再多看一会,可是讲解员要讲下一个了,怎么办?

WDCM上传图片

  那就需要公众号出马了,它可是24小时随时随地为你服务的贴心管家哟。

  成博公众号上,内容丰富,功能齐全。语音导览里有全部展厅的讲解,不赶时间的观众,可以戴着耳机细细地听,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自主性非常高。在攻略里,成博有VR漫游,里面对敦煌展的展厅和文物有极为清晰细腻的立体投影,大家可以放大看,缩小看,转圈看,随便怎么看都行。而在讲座直播栏里,则有着观众看展所需要的最基本功能:预约。

  基于对文物和观众的安全考虑,成博对每日的客流量进行了上限2万的限制,同时,与敦煌展配套的讲座也限制了听讲人数。因此,成博在微信公众号上同时开通了门票预约和讲座预约的功能,以便观众有序参与。

WDCM上传图片

  预约功能开通以后,极大地方便了观众观展,大家只需要填写简单的信息,就能预约到门票,之后就能轻轻松松看展啦。看到每天排队的火爆场面,更能体会到预约的重要性。讲座预约更是如此,因名额有限,讲座往往在报名开始后不久就被抢空,热门预约比如敦煌研究所的樊锦诗先生的讲座,在发出讯息后的五分钟内就被预约完。观众凭预约码便可从容入场听讲。所以,大家一定要善用公众号,尽最大可能让它为你服务。

  03

  志愿者:最可爱的“小黄人”

  在敦煌展期间,总共有80多名志愿者前来为大家服务。春节期间,更是有近三十名志愿者留守成博。平时大家在展厅里看到那些穿着黄色小马甲,举着劝导牌的,就是这些可爱的“小黄人”了。他们是文明的领航员,也是行走的“GPS”,只要有任何问题或需要帮助,都可以向他们求助,对不文明的举动如开闪光灯、在展厅吃喝、大声喧哗打闹等,他们也会及时劝导。

WDCM上传图片

  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各地,甚至有从其他城市专门赶来参加的,在忙碌的时候,他们几乎天天来报到,从他们身上,成博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对博物馆无私的热爱与奉献的精神。

WDCM上传图片

  志愿者的活力和热情也感染了观众们,有些小朋友也看着有趣,闹着要穿志愿者的衣服。

WDCM上传图片

  他们穿着明显宽大的黄衣服,高举劝导牌,站在入口的安检处,格外醒目,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观众还没进展厅,先拍起了萌娃。几个宝宝裹得像糯米团子似的,乖乖地站在门口,真是让人心都萌化了呀~

  04

  社教:审美要从娃娃抓起

  说到小朋友,就不能不提成博定期举办的社教活动。敦煌展期间,成博共开设了46场社教活动,参与人数超过5000人。

WDCM上传图片

  2016年末,为配合开展热潮,成博密集推出题为《探秘敦煌——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的专场活动,让小朋友亲手制作月牙泉微缩景观、为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画像涂颜、绘制佛教莲花杯垫。

WDCM上传图片

  另外还可以收集成博特地为敦煌展制作的“飞天神像”和“九色神鹿”印章。通过这几场活动,成博利用敦煌标志性的景观,唯美的传说,以及实用的手绘杯垫,直观地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敦煌的壮美神秘。

WDCM上传图片

  集印章是收集癖们的最爱,微博上就有一位朋友圈了成博,展示了他收集的自开馆以来所有的15个印章!

  之后,在春节期间,社教也推出了连续5天共7种的“鸡祥如意过新年”活动,“伸手摸福”、“画门神”、“制作发财树”等,都是围绕着新年祈福、大吉大利的寓意来设定的,让大家在来博物馆看展览的同时,也能带着喜气回家。

WDCM上传图片

  敦煌研究院带来了他们特色的社教活动“梦回唐朝——敦煌唐朝服饰亲子互动体验活动”。教父母和小孩穿戴唐朝服饰,并且配合化唐妆、梳唐朝发式等,非常受家庭、尤其是小孩的欢迎。

  05

  安保:成博守护神

  安保是博物馆正常运行的保障,成博的安保部门分为两个,一是保卫部,部门里有十几位安保干事,负责策略性的工作;一是保安中队,巡逻、安检等一线的安保工作,都是由他们来完成。

WDCM上传图片

  保卫部:展览时,他们是博物馆的门面,门口的守卫、秩序疏导、咨询、安检,场内的巡逻、维持秩序、咨询服务、展厅守卫;闭展时,他们的工作更重要,整个博物馆的巡逻,安全检查。

WDCM上传图片

  保安中队:保安中队有差不多200人,进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要集合出操,每周一博物馆闭馆日,保安们也不会休息,而是进行队列、技能、礼仪等训练。不过,这样严格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保安中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是成博最稳固的安全保障。

WDCM上传图片

  客流量大的时候,他们每天要面对2万余观众,解释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要招领失物、找小孩送老人,劝阻不文明的观展行为,疏导人群,化解冲突,一天下来真是精疲力尽。

WDCM上传图片

  安保部门应该是成博最辛苦的部门,也是受委屈最多的部门了,但这些年纪不大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无论再忙再累,都始终笑脸相迎,亲切温和地为大家服务。

  06

  文创:把博物馆带回家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凝结,展品的缩影,好多朋友进了博物馆,先奔着文创柜台去买一通再说。成博配合敦煌展推出了壁画复制品,如《水月观音》《普贤变》《药师经变》等等,都是取自敦煌壁画中最经典、最华丽、最有寓意的部分。这些壁画精美绝伦,真可称得上是高颜值、高品质,值得观众带回家细细品味。

WDCM上传图片

  成都博物馆也会配合节日来推出文创产品,比如在三八节的时候,就出了针对女性观众的丝巾、饰品、佛历、刺绣等产品,上面有敦煌相关图案,西域风情的耳环、项链,细腻华丽的丝巾,美轮美奂的刺绣,保证是别处找不到的独一份儿。

WDCM上传图片

  敦煌展期间,文创的销售非常火爆,成博差不多售出了6万多件产品,最贵的敦煌主题画单件价值上万,最热销的则是敦煌纪念小徽章,5块一个,卖出了3000多个,补货4次,完全是供不应求。

  07

  结 语

WDCM上传图片

  在整个丝路之魂大展期间,该馆基于观众的实际需求,加大了公众服务的比重,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观展体验,积极调动所有一线工作人员,全方位地为大家服务。

  图文自成都博物馆|编辑整理:丁小仙